一、会议基本情况
2016年12月7-9日,第九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徐州隆重举行,来自全国高校约800人参加会议。会期一天半,第一天开幕式后共有11场大会报告,第二天则有三个分会场共计13场分会场报告。会议主题主要包括:一流本科教育实践与探索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、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、教师教学发展等。
二、开幕式
这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第三次在江苏召开。开幕式上,江苏省高教学会会长、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先后致辞,热烈欢迎各参会代表,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肯定。
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教授做了简洁有力的讲话。瞿会长指出,大学教学论坛每一届参会规模之大,充分说明大家对教学以及教学改革的重视。然而,教学改革始于理念,却不止于理念,如今更重要的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,落实到行动上来,要从教学工作的全要素去思考如何推动教学改革。教务处作为高校第一大处,更要认真思考如何全要素推动、全员行动推动教学改革。
三、大会主要报告
(一)江苏高等教育的过去与未来五年
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领导做了题为《江苏高等教育的过去与未来五年》的大会报告,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过去五年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,阐述了江苏高教的使命和当前面临的挑战,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。报告认为,过去五年江苏高等教育走过了“高教资源建设的大投入期、整体学术水平提升的黄金期、高等教育教学文化的纠结期、高等教育质量的自省期”。在此期间,江苏省级财政累计投入78亿元,开展了四大工程建设: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、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、特聘教授计划和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。报告指出,江苏高等教育“脚已跨进普及化,灵魂留在精英化”,面临着巨大挑战:一是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小康向现代化的转型前期,发展思维正在由“更大更多更好”转向“更匹配、更适切、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;二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要求升级人才培养规格;三是经济新常态要求转变发展方式;四是全球化要求培养年轻一代应对变化发展世界的能力;五是现代科技革命要求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;六是人口急剧变化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和形式。关于未来五年江苏高教的发展,总体思路是“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,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;面向世界,争创一流教育”,主旋律是“巩固高校本科教学中心地位”,要坚持“以学生为中心、少教多学、注重非专业能力培养、行动导向”等基本理念,重点任务在于“加强动力机制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”。
(二)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
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教授《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》的报告,阐述了项目研究背景目的、设计理念及技术实现与实际应用成效。报告认为,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,其质量受到内因、外因和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。鉴于此,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理念是“正确的质量观+有效的技术”,树立了“知识、能力、思维、境界”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,确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总体思路:成人+成才,抓秩序,促内涵,并据此构建了“四位一体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制定了大类人才培养方案。投入1.8亿实施“8大工程”、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、加强基础课核心课质量建设等举措。报告介绍了“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”的设计、功能及三大核心技术(即课堂教学数据的实时准确采集、分类多维评价指标及计算体系、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型),随后由工作人员为大家进行了现场演示。通过演示可知,西安交通大学基本实现了对教育教学的大数据监控与管理,具有一套课堂教学质量实时监测系统,能够实现对所有教室、教师、学生的实时监控与跟踪。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实现了四大转变:模糊宏观到量化精准,每学期制到常态持续,部分随机到全面覆盖,事后评价到实时动态。
国防科技大学丁文霞教授《信息化技术发展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初探》,梳理了当前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认识,包括慕课的发展现状、形势分析与发展目标;认为课程群的建设能够“联合共享、分布共享、交流探索”;介绍了“课程群”架构模式,有独立公共课程群和学科大类课程群;结合正在做的《电子技术基础》课程群建设,介绍了在线开放课程群的总体框架以及主要建设内容。
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杨祥《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认识与思考》,重点阐述了“什么是在线开放课程”、“什么是在线开放课程群”、“怎样建设课程群”三个问题。报告指出,根据《教育部关于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的意见》(教高[2015]3号)文件精神,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与慕课有着些许不同,当前所建在线开放课程已然是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版,缺乏中国特色。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内涵应是“我国最优秀的课程”,且应不止于“在线课程+平台”,而是应加上课程群+群教材+创建团队。课程群应有两类:一是同一基础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群,二是同一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群——总而言之,群是构建中国特色在线课程的关键点和着力点。建设课程群,当前的重点在于建设与应用机制的可行性分析与思考,主要途径是校际联盟、课程联盟。
(三)创新创业教育
沈阳化工大学李志义在《创新与创新教育浅谈》报告中,分别从知识本质特征、思维方式特点、方法论和课堂教学改革等角度谈对创新的理解,提出了推进课堂教学的十个转变: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、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、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、重学思维向学思结合、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、重研轻教向教研融合、重理轻文向文理兼融、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、共性培养向因材施教、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。
南京工业大学张进明教授《创新人才的mobius模型探讨与实践》从两个新闻报道说起,引出“高校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”的问题。结合该校杰出校友的案例,得出启示:高校应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,要教会学生学会提问,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。关于学习的有效途径,报告指出,应强调“深度学习、合作学习和混合学习”。作为高校,重要的是提供学生学习的环境,如教室空间的布置等。
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晓君《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》,通过对毕业生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访谈,得知毕业生再学习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、交流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,简而言之,也即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。鉴于此,学校构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才培养方案,涵盖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;将大学生综合素质纳入毕业要求;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计划;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。
(四)一流本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
浙江大学陆国栋《“双一流”“ 应用型”背景下专业建设若干思考》,认为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有三: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,成就卓越的本科专业,造就特色的中国大学;教学改革的目的有三:让考生变学生,让教师成导师,让教材成参考书。报告从几对关键词逐步展开,阐述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。第一,应用型转型与双一流。关于转什么?应是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,考试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变,学科中心向专业中心转变。第二,关于华盛顿协议与工程教育体系。提出了几个思考的问题:协议的中国国情适应性、整体性工程教育多层次衔接模式(向上、向下)、CDIO模式的中国情境化应用路径。第三,专业论证与专业评估。提出了不同评估的思维方式,有底线思维、拔尖思维以及等级思维。第四,专业论证与卓越工程师计划。认为前者是基础,后者是特色和提升,然而目前各高校对于卓越计划重申报轻建设,缺乏实质性举措。第五,关于工程专业生成。认为交叉复合专业只是应对当前挑战,若要实现未来对接,还必须加强新兴特色专业建设。第六,深化专业建设。专业建设应实现四个互动: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、境内境外。报告最后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建议:重建基层教学组织——重建到活化;创建系列核心课程——创建到深化;构建立体实践体系——构建到优化。
华中农业大学江珩《一流本科建设在华农》,从华农之外、华农之困、华农之策、华农之声几个方面,介绍了当前的国内外趋势与动态、华农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、华农一流本科建设所采取的主要举措(1361计划)以及各项改革措施带来的成果。
(五)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与实践
河南大学刘志军《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评价研究与实践》,认为高校首先应确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理念,其次是构建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标准,再次是形成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,第四是打造立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,最后是研发“教师发展性评价辅助系统”。该校具有独立的评教系统,建立有100条的教师评价基本项目库,每学期教师自主选择其中10-20条作为评价标准,构建“量身定制”的个性化评价标准;充分重视教师自我反思能力为基础的自评,逐步形成自评为主、他评为辅的评价方式。
湖北工程学院教务处
湖北工程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
2016年12月15日